济南章丘:“铁匠之乡”谋绿色发展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发布时间:2016-11-27 16:47
人民网济南11月27日电 初冬时节,章丘绣源河依然充满活力与生机。蓝天白云下,清澈的河水、优美的岸线,连绵不绝一直伸向远方,河道两侧栽植着皂角、古桩紫薇等各类花卉、乔木、灌木,偶有水鸟掠过惊起河面涟漪。
这条昔日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河道,如今水清岸绿,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构建起了章丘“一河两城”发展框架。正在开发的集婚庆、爱情、娱乐于一体的的喜来乐绣源河旅游综合体项目,让这条河蒙上一层浪漫色彩。宜居宜业,改善环境的同时引来项目投资,章丘在绣源河“绿色崛起”中做到生态、旅游、经济、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
“抓生态就是抓发展”,章丘市委书记江林告诉记者,绣源河的变迁得益于该市坚持的“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以“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家园”为目标,章丘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宜居城乡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力保做到经济社会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谋求绿色发展,生态产业是关键。有“铁匠之乡”之称的章丘面临产业转型的考验。设立创新驱动基金,加快发展新材料和新能源应用、先进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生物制药等先导产业,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新的增长极,章丘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华民钢球是章丘机械加工行业的代表,去年6月,该企业上马优质项目,年产锻造钢球5万吨,钢球自动化生产装备30台套,钢磨棒自动化生产装备20台套,企业一举跻身行业发展前列。以项目建设为推力,济南第一机床有限公司中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化建设、华凌电缆研发扩产、圣泉木糖技改、卓达集团绿色新型建材、山东昊月树脂4 万吨自动化生产线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地生根,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基地成为章丘的目标。
而山东省“一圈一带”战略的实施,燃起了章丘生态发展新希望,作为济南市域次中心,自身正处于经济圈东连西接的枢纽位置,把章丘打造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要的服务业聚集区,成为该市的共识。
改造提升后的古村朱家峪探索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新路径,山东蓝海领航电子商务产业园成为济南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主要载体,银江股份中国智谷明水园区填补了章丘无大型软件信息企业的空白,中心商贸区项目将金融、休闲、娱乐、高端住宅融为一体,引领崭新消费潮流,深圳越海物流项目将补齐现代物流短板……章丘现代服务业发展一日千里。
谋求绿色发展,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连续三年,章丘关停了900多家小煤窑、小铸锻、小砖瓦厂、小耐火材料厂和57家采石场、32家地下粘土矿,对700多家铸锻企业、1000余台各式窑炉进行转型治理,全面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按《章丘市“十二五”循环经济规划》要求,该市组织实施“3320”工程,即全力打造3个循环经济重点产业、3个循环经济园区、2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在今年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中,章丘在全省率先购置扬尘在线监控设备,对全市建筑工地、道路运输、企业堆场、露天仓库等污染点进行现场实时监控,实现环境安全防控的制度化、规范化、数字化。
谋求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是“硬件”。章丘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做活“泉水”文章,突出“绿色”理念。拥有与趵突泉齐名的百脉泉群,章丘建“两泉三河五湖”水系工程,实现山、水、泉、河、湖、城彼此连接、相互交融,加强泉水综合利用和开发,利用泉水自流,灌溉下游明水香稻、章丘大葱等农作物,提升产品质量及知名度。章丘还突出绿色主题,深入开展“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城乡大绿化工程。目前,章丘森林覆盖率达33%,城市绿化覆盖率42.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1.98平方米,基本形成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城市森林化的城乡绿化格局。
实现绿色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惠民利民,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生态建设总体布局,章丘统筹城乡一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市、镇、村“三级”建设步伐,持续深入推进生态创建活动。18个涉农镇(街道)全部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群。前不久,章丘又通过国家生态市评估,5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已全部达到国家生态市考核标准。绿色产业的形成让市民受益,前三季度中,章丘的“蓝天”数达到243个。